<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以“最愜意的路徑”呈現(xiàn)“問心之旅” ——丁捷非虛構近作漫論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2期 | 王 暉  2021年03月17日16:28

    內(nèi)容提要:丁捷的非虛構近作在廣泛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正面直擊當下社會的問題所在,彰顯文本的現(xiàn)實性和真實性要素,顯示出對于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敏銳觀察力、詮釋力和批判力;其對現(xiàn)實的寫實與再現(xiàn)充溢著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哲理反思,是對“深度模式”的執(zhí)著與遵循,在描述與再現(xiàn)光怪陸離的社會現(xiàn)實景觀之后,繼續(xù)追問其成因,并力求給出自己的解決之道;其“隨心而至”的文體選擇理念與非虛構文學的跨文體性不謀而合,形成了以寫實為主,混搭詩意、哲思、反諷等融合多文體特質(zhì)的文字風格。

    關鍵詞:丁捷 非虛構 現(xiàn)實性 批判性 跨文體寫實

    2010年代以來,作家丁捷主要創(chuàng)作出版有《追問》《初心》《名流之流》和《約定》等非虛構作品。這些作品再現(xiàn)對象不一、表現(xiàn)形式多元、美學風格殊異,但大多體現(xiàn)出作者以非虛構的藝術方式呈現(xiàn)“問心之旅”的共同指向。

    一、正面直擊:現(xiàn)實性與真實性的彰顯

    非虛構文學的標志性特征就是由田野調(diào)查性、新聞性和文獻性所構成的非虛構性,丁捷的非虛構作品對此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而其中最為凸顯的,就是在廣泛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正面直擊當下社會的問題所在,彰顯文本的現(xiàn)實性和真實性要素,充分顯示非虛構的力量。不可否認,《追問》當中的落馬官員及其事件、《初心》當中的有關事件和人物大多為近幾年轟動一時的案例,具有顯在的新聞性。因此,真實性是這些作品的底色——無論是《追問》里的腐敗官員、《初心》和《名流之流》里的各色人物,還是《約定》里的“援友”、少數(shù)民族干部與群眾,基本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些作品從各個角度完成了對于當下紛紜萬象現(xiàn)實的體認與透視。

    《追問》這部作品所再現(xiàn)的對象既非底層平民,也非道德模范,而是曾經(jīng)位高權重的落馬高官。它因及時而鮮明地回應當下中國百姓熱切關注的反腐敗斗爭而引發(fā)閱讀“狂潮”,此作于2017年4月出版,當年10月其印刷次數(shù)就已達12次之多,成為新時期以來非虛構文學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以非虛構文學的形式再現(xiàn)反腐敗官員的斗爭,在當代中國有其傳統(tǒng),從1979年的《人妖之間》開始,《沒有家園的靈魂》《黑臉》《對面坐著馬向東》等都是其中有影響的作品。與這些作品相比,《追問》在作者身份和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有著顯明的標記。與上述作品多為記者或作家所寫不同的是,《追問》的作者丁捷兼具紀委書記和作家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省屬上市文化集團的紀委書記,作者親自參與查處了多起違紀違法案件,具有親身體驗;另一方面,作為一名作家,作者在有關紀檢部門的安排下,調(diào)閱了600多件腐敗案件卷宗,與全國28名落馬官員直接對談,從中精選8名落馬高官的自述材料,寫成《追問》一書。以現(xiàn)場采訪中高級落馬官員并以“口述實錄”作為表現(xiàn)形式,在已公開出版的當代非虛構文學中幾無先例,因此,這部作品可謂填補空白之作。作品真實呈現(xiàn)了這些落馬官員腐敗墮落的前因后果,及其對黨和人民事業(yè)所造成的嚴重危害。作家二月河在該書的“序”中曾寫下這樣的文字:“《追問》是當下一部難得一見的長篇非虛構文學,更是一部令人震顫的當代‘罪與罰’。”1應當說,這樣的評價是十分中肯到位的,它道出了《追問》的深刻內(nèi)蘊和現(xiàn)實價值。《追問》中所再現(xiàn)的八個個案的對象身份、案例類型有所不同,有正部級和廳局級官員、大學黨委書記、縣委書記、大型企業(yè)集團負責人,有的因貪污受賄入刑,有的因嚴重違紀受處分,有的因生活作風和連帶的經(jīng)濟問題受懲處。作者與這些人長時間交談,經(jīng)繁多的整理和深度寫作,于“人之口”呈現(xiàn)其人生歷程和內(nèi)心世界,特別深入細膩地展現(xiàn)出一個人在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正向或負向力量的推動下,怎樣從年輕時淳樸善良正直單純之“人之初”,走向世故功利厚黑狠毒之“人之惡”,顯示出驚心動魄的真實性和令人喟嘆不已的現(xiàn)實性。可以說,這種真實在一定意義上又是殘酷、荒誕的,是顛覆常識、涂改常理、悖逆常情的現(xiàn)實存在。《危情記》里的副市長老趙在企業(yè)老板的設計下,先后與沈女、小喬和小凡等三人產(chǎn)生婚外孽情,認為自己貢獻大能力強,緋聞不過是“不值一提的風雅”,結果是犯重婚罪入獄;《無法直立》里的市政協(xié)主席李立清骨子里是一個功利主義者,有才華也受過挫折,從一個出色的中學教師一步步走入官場,最后買官賣官,經(jīng)營“官場產(chǎn)業(yè)”,收受巨額賄賂,被判無期徒刑;《風雅殤》里的省文化廳副廳長失察縱容下屬違法犯罪,臨近退休時受到黨紀處分;《最后的華爾茲》里聲稱“為浪漫而死,死而無憾”的正部級官員為妻子和情人違規(guī)操作數(shù)十億中國境外資金,造成巨大損失,曾經(jīng)的錦繡生活變成牢獄之困;《四海之內(nèi)》里的副廳長有能力有實績,為“關照朋友”收受巨額賄賂,最終被“四海之內(nèi)”的“兄弟”拉下水;《暗裂》里的名牌高校黨委書記,擁有眾多頭銜和榮譽,工作中搞錢權和權色交易并大舉索賄受賄,鋃鐺入獄;《曾記否》里的“成也賢妻、敗也賢妻”女縣委書記因嚴重違紀被撤職降級;《曲終人散》里的國有大型企業(yè)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獨斷專行,搞“私家軍”“一面倒”,權力任性的結果是被判無期徒刑。八個案例猶如八個典型的現(xiàn)實反腐教科書。對于這一點,作者也有清醒的認知——“作為一部口述體的紀實文學,作者必須進入講述者的內(nèi)心,遵從講述人的所謂邏輯,認同他講述過程中流露的一切好惡,反映他的原本的內(nèi)在形態(tài),并以此觸摸到他靈魂的真實。”2人的墮落或腐敗,一方面關乎其品質(zhì)與道德,另一方面也在于促成其墮落或腐敗的種種人際的、社會的、機制的和文化的環(huán)境。《追問》以“口述實錄”形式還原落馬官員作為人生失敗者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對人之墮落的內(nèi)外在原因予以深入揭橥,使其“立此存照”的文獻意義得以加強,具有了成為經(jīng)典文本的潛質(zhì),這使得其鶴立于當代中國同題材的非虛構作品,對于整體的非虛構創(chuàng)作也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示范作用。

    《初心》全書由“得之篇”“問之篇”“思之篇”“悟之篇”“學之篇”和“踐之篇”等六個部分組成。此作的“得之篇”對“初心”做了獨具意味的讀解,在作者看來,初心是寄情山水的自然、是返璞歸真的自儉、是竭盡全力的自致、是自覺自悟的自由、是天下為公的自重、是克服懦弱的自強、是常戒常勉的自厲。如果說《追問》的口述實錄體是一種對象的主體呈現(xiàn),作者作為敘述主體只是一種隱性存在,那么《初心》則更像是對于《追問》的一種再闡釋和再解讀,其間對于創(chuàng)作過程的描述,無疑表現(xiàn)出作者思想情感呈現(xiàn)的顯在性。“問之篇”主要是對于《追問》的創(chuàng)作談。為何寫《追問》?怎樣寫《追問》?作者在此給予了比較詳細的回答。應該說,《追問》的寫作緣起首先是由作者的職務行為所引發(fā)的。作者曾任省屬文化單位的紀委書記,能夠真切地看到、聽到、感受到形形色色的干部腐敗現(xiàn)象。在強烈的正義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引領之下,作者決定開啟一個特殊的“問心之旅”,寫一部“從自己本職出發(fā),而到達群體內(nèi)心的作品”。《初心》的“悟之篇”主要是作者對于“初心”“人性”等各種理論的簡要闡述和辨析。諸如人性本惡論、搖擺論、復雜論、中性論和本善論等。“學之篇”追憶作者之父在其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言傳身教、關愛和幫助。“踐之篇”可謂“實踐”,主要寫作者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從大學教師轉(zhuǎn)崗機關科員,從機關干部轉(zhuǎn)崗文化企業(yè)副總,掛職援疆及其歸來等。

    《約定》的寫作時間早于《追問》和《初心》,是作者2005至2008年赴伊犁掛職援疆三年的生活紀實。作品首先由中大樓里大學同學爭論李白出生地聯(lián)想至遙遠的西域巴爾喀什湖,訴說自己與新疆的緣分——“緣,讓世界有了邊,讓你我的距離有了限”。接下來的重點則是描述自己對于新疆生活的諸種狀態(tài)和感慨——與當?shù)氐母髯迮笥寻丫婆R風、“一醉九醒”;五號樓單身宿舍“院里院外”的人和風景;維吾爾族與漢族詩人及其詩意生活;伊犁當?shù)氐漠嫾摇摇⑸⑽淖骷摇⒃娙怂鶚嫵傻摹按蟮夭徘椤保话h委干部、雙語教師、高中女生、農(nóng)家大嫂在內(nèi)的哈薩克族女性“肖像”;巴彥岱、那拉提、果子溝、杏花海、大西溝、胡楊、昭蘇油菜花海等令人迷醉的伊犁風物。

    二、哲理反思:顯影批判現(xiàn)實主義

    如何對現(xiàn)實進行寫實與再現(xiàn),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丁捷這里則有其獨特的視角,即對現(xiàn)實的寫實與再現(xiàn)充溢著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哲理反思。在某些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看來,所有理論和作品都充斥著平面感,深究事物現(xiàn)象背后因素的“深度模式”已經(jīng)過時,“整個世界就是一堆作品、文本,時髦、服裝也是一種文本,人體和人體行動也是文本”3。然而,我們在丁捷的非虛構作品中仍然看到了對于“深度模式”的執(zhí)著與遵循,那就是在描述與再現(xiàn)光怪陸離的社會現(xiàn)實景觀之后,繼續(xù)追問其成因,并力求給出自己的解決之道。可以說,這不僅僅是展示,更多的是揭示;不僅僅是“文本”,更多的是“文心”。這其實也正是非虛構文學之“文化反思性”基本文體規(guī)范的生動體現(xiàn)。這一規(guī)范要求非虛構文學僅有對于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是不夠的,還應有對于現(xiàn)實的反思或批判。經(jīng)典現(xiàn)實主義作家與作品均以此為其重要表征。這也正如巴爾扎克所言:“只要嚴格摹寫現(xiàn)實,一個作家可以成為或多或少忠實的、或多或少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繪人類典型的畫家、講述私生活戲劇的人、社會設備的考古學家、職業(yè)名冊的編纂者、善惡的登記員,可是,為了得到凡是藝術家都會渴望的贊詞,不是應該進一步研究產(chǎn)生這些社會現(xiàn)象的多種原因或一種原因,尋出隱藏在廣大的人物、熱情和事故里面的意義么?”4

    如果說,小說等虛構文體需要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曲折委婉地表達作家的這種探因和意義,那么,對于非虛構作品而言,作家則完全可以“非敘事性話語”的形式直言之、放談之,以鮮明呈現(xiàn)其態(tài)度、情感和思想。在丁捷的非虛構作品中,這樣的哲理反思可謂是彌漫性存在。譬如在《名流之流》的首篇“肥大時代的名流之流”當中,作者對于當下的所謂文化“名流”予以尖銳的反思:“現(xiàn)在,十個名流走到你面前,你至少能叫出九個名字,但是怎么也說不出他們有什么創(chuàng)造。他們作為文化的生命力,絕對不會比塑料堅強,一段極短的時間就會在塵世的記憶間溶解掉。”5沒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名流只能是名利場的匆匆過客,除了撈取一點可憐的利益之外,與文化傳承無關,與文化光大無益。在《追問》中,作者借口述者之口,表達出對于官員腐敗及其后果的形象化認知:“如果你沒有走對路,你走得越遠,離魔鬼就越近。魔鬼,總是在各種邪路、錯路前面守株待兔。”文中八名落馬官員幾乎無一例外地在人生道路上遇見各式以朋友、哥們、兄弟為名拉其下水的“魔鬼”,在自欺欺人、堂而皇之、貪婪無恥的“心魔”驅(qū)使之下栽倒。

    同樣是進行對現(xiàn)實的反思,《初心》與《追問》的呈現(xiàn)方式明顯不同。這兩部風格各異的作品,剛好形成某種互文。《初心》以個案闡釋某種人生哲理,特別是有關社會精英階層(主要是以官員為主體的政治精英)的“初心”內(nèi)涵,“初心”失守的種種表現(xiàn)。譬如在“診斷:欲溝混沌”一節(jié)里,丁捷詳盡分析了由各種欲望所形成的“混沌”之象。在作者筆下,那些落馬精英的人生軌跡往往是這樣的——由開初的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到中期的激情亢奮、傲嬌,再到晚期的欲壑難填、終至墮落與邪惡。這種酷似拋物線型的人生軌跡,其內(nèi)在的一切成因都在于其“欲”的越界,物欲成奢、情欲泛濫、權欲噴張。因為女兒被商人利用牟利,廉潔勤懇的市委副書記晚節(jié)不保;被稱為“有情有義”的交通廳長,一些朋友助成了他的事業(yè),而另一些“朋友”則毀了他的人生;為“愛情”瘋狂追求女明星終至落馬的省部級干部等都是如此。與“非常情”相關聯(lián)的是,一些官員除卻“升官發(fā)財”別無正常“雅趣”,而僅剩下畸變的“怪癖”——癡迷賭桌擲萬金、受賄囤錢數(shù)錢癮、公章造假圖“好玩”、暴打犯人為“出汗”。不僅初心喪失,更顯示出人性之惡。在為官之道上,則是由“官欲”走向殘存著封建意味的“官威”,落入了利益控、江湖氣和潛規(guī)則的俗套。這種種的“欲溝混沌”,實際上正是人性弱點的當代呈現(xiàn),或者說是一種轉(zhuǎn)型時代的“精神病”。擴而廣之,如果我們反躬自問,這種“病”其實并不為作品中列舉的社會精英所獨有,它或許附著在每個人身上,不過是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隱或現(xiàn)而已。因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著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沖突,有著責任心與不負責任的尋樂之間的沖突,有著沖動與控制、個人欲望與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這種個人內(nèi)心的沖突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是個人內(nèi)心難以溝通的副產(chǎn)品”6。在一些所謂社會精英那里,這種種沖突比相對更為隱忍和克制的一般大眾更激進地表現(xiàn)出來,最終釀成人生的苦酒。

    在《初心》的“化俗”一節(jié)里,作者將面子、兒子、市井市儈、小農(nóng)意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難得糊涂、時尚等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的“世俗”或“惡俗”傳統(tǒng)文化理念逐一列舉批判,并提出“以高雅之文,化低俗之念”的解決之道。應當說,作品里所列舉的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或有較多財富積累的商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jīng)不是問題,但仍然鑄成大錯,其原因就在于:“衣、食、住這些低等需要得到滿足并不能保證一個人的發(fā)展。‘……也許我們有必要在自我實現(xiàn)者的定義上再加一條,即他不僅(1)身體健康,(2)基本需要得到滿足,(3)能積極地發(fā)揮能力,而且(4)忠實于一些他正在為之奮斗或摸索著的價值。’”7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講,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是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才能最終實現(xiàn)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如果說,在《追問》《初心》和《名流之流》當中的哲理反思帶有濃郁“批判現(xiàn)實”的色彩,那么,《約定》里這種無處不在的對于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則更多體現(xiàn)出一種充滿詩意的哲思,是以一個杏花春雨江南人的視角對廣袤多姿西北邊陲的深情觀照和體味——“邊疆三年,對我們一生的時光來說,是一場匆匆。但它狂熱而急速,那么高效地熔化著我們,升華了我們。這是一段詩意的人生,它的境界因為艱辛而成就磅礴。三年邊疆詩人,終身詩人邊疆。此后身體回歸到任何地方,靈魂也會常常回旋在詩情邊疆”8。即使是喝酒這件在新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作者的理解也是別具詩意哲思的——“在新疆,沒有一個人是為了喝而喝,更不會醉了而不思清醒。當我們從酒的狂烈中掙脫出來、從水的放縱中漫游出來時,我們一定是進入一個情感與理性并重的境界。酒精是會揮發(fā)的,我們的生命也許就是這樣隨之升華了”9。這樣帶有濃郁情感色彩的哲思與前述批判性哲思互為映照,暗喻出丁捷創(chuàng)作內(nèi)核的理智與情感、浪漫與現(xiàn)實之雙重變奏。

    三、隨心而至:跨文體寫實的多元實踐

    有人認為,《追問》《初心》與《撕裂》構成丁捷的“問心三部曲”,如果這種說法的出發(fā)點是基于三者所共有的“反腐”內(nèi)蘊,那么,它是成立的。但如果是從文體角度認知,三者又體現(xiàn)出差異性。作為非虛構文學,《追問》主要是口述實錄,《初心》則更傾向于隨筆,而《撕裂》是典型的虛構文體——小說。作為創(chuàng)作者,丁捷大抵有些另類,他不太在意“文體”的規(guī)范或邊界,而是隨心而至,根據(jù)表現(xiàn)對象的不同進行文體選擇。這正如他自己所言:“我遵從自己的表達需要,性情所致,隨時開啟某一部靈感發(fā)生、沖動強烈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我也不太在乎體裁,只要有利于我這部作品抒發(fā)的特定需要,就可以了……我大量閱讀,但從不鉆研文體,不研究寫作技巧,更不刻意經(jīng)營某種文體。”10而非虛構文學的一個顯在特征就是其融合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文體或非文學文體的跨文體性。丁捷“隨心而至”的文體選擇理念與此不僅不謀而合,其所創(chuàng)作的非虛構作品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眾所周知,丁捷是具有小說、詩歌、散文等多文體創(chuàng)作成就的全能型作家,但他在寫作《追問》時卻選擇了比虛構更接地氣的紀實文學形式展開其激情的寫作,以期實現(xiàn)其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逼視和思忖——“我決定寫一部作品,比《亢奮》更現(xiàn)實,更深入體制內(nèi)人心、人情、人性的作品。在靈感出現(xiàn)的時候,它的寒冷和尖銳,使得我沒法去想象除紀實文學之外的任何一種文體,可以駕馭它!是的,它必須是紀實的,文學的一切生動,都要為它血淋淋的真實所服務”11。從這個選擇可以看出,慣常于《依偎》那樣書寫青春靈魂的浪漫與奇幻的丁捷,其創(chuàng)作人格其實是混合的,即想象性、直覺性和激情性的浪漫氣質(zhì)與觀念性、理智性、現(xiàn)實性氣質(zhì)的融合,即韋勒克和沃倫所言的“詩人”和“制造者”的融合,前者被他們界定為“自發(fā)性、著迷性或預言性的”,而后者則是指“受過基本訓練的、有熟練技巧的、有責任心的工藝型的作家”12。在丁捷這里,這種融合是十分鮮明而有意味的——描述人心、人情和人性等具有強烈主觀性的內(nèi)容,使用的形式卻是極寫實的。原因就在于,文學的絢爛與生動只有在表現(xiàn)“血淋淋的真實”之時才顯示出其意義與價值。從這一點上講,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丁捷,在靈魂深處仍然是及物的、入世的、現(xiàn)實的,所有看上去很美的奇幻與浪漫,不過是這靈魂的偽裝或者說是其靈魂的另一側面。

    從文本上看,丁捷的這幾部作品以寫實為主,混搭詩意、哲思、反諷等具有跨文體特性的文字風格。《追問》和《初心》傾向于嚴肅的寫實,敘述簡潔而素樸,如哲學家之高屋建瓴、外科醫(yī)生之客觀冷靜。《追問》當中八個人物的口述,《初心》里描述的為面子造假的“網(wǎng)紅”盧氏縣委土坯房,父親的兩次“棍棒教育”,榮譽等身的“光榮墻”,與副縣長老朋友的傾心交談,古板而正直的好人校長,不問“濟世”只管“濟己”的腐敗師兄等都是如此。《初心》的全文架構具有哲理意味,由對于“初心”概念凝聚著強烈自省情結的七個“自”的讀解,寫到違背“初心”的種種“欲溝混沌”的表現(xiàn)及其具“惡俗”性質(zhì)的世俗文化,以及對“初心走失”內(nèi)里的探究,最后以父親為代表的“愚公移山”之言傳身教和自己人生與創(chuàng)作的“一醉九醒”結束全文,一個倡導志存高遠、知行合一的作品主題便橫空而出。這其中“悟之篇”里對于“初心”和“人性”的哲學思考尤為凸顯。此正如拉法格所言:“哲學是人的特點,是人的精神上的快樂。不發(fā)表哲學議論的作家只不過是個工匠而已。”13《約定》則趨于抒情式寫實,敘述自始至終充滿溫情與浪漫,如詩人之歌吟、散文家之美文。譬如文中對掛職新疆伊犁生活——包括自己如何適應、融入全新生活環(huán)境,對哈薩克雙語教師、大嫂、小姑娘、女干部、油畫家、“援友”等人物細致入微的描述,“我愛你,伊犁的雪”“大西溝”“走過昭蘇油菜花的漫想”等如散文詩一樣抒情意味濃郁的文字等。《名流之流》更具反諷式寫實,敘述幽默俏皮,亦悲亦喜,嬉笑怒罵,談笑間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與小說等虛構寫作形式相類似,非虛構寫作也有諸如線性與非線性結構之別,前者主要著眼于再現(xiàn)某一被熱切關注的現(xiàn)實事件進程或人物故事,而后者重在以某一個核心問題或形象為中心展開敘述。丁捷的非虛構作品大多屬于后者。《追問》以八個人物個案的“口述”為結構,個案之間的人物與情節(jié)互不勾連,但共同以形象闡釋“追問”主題;《名流之流》選擇28個小故事,以剖析當下各路“名流”之偽精英的矯情、虛偽與荒誕的“時代病”。《初心》全書的六個部分,構成從宏觀到微觀、從反例到正向、從抽象到具體、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文本建構,將各色社會精英個案與自身家風身世勾連敘述,呈現(xiàn)出以“初心”為關鍵詞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寫作方式,其哲理性、現(xiàn)實性、反思性、真誠性不言而喻。

    丁捷非虛構作品視角設置主要以第一人稱“我”的主觀視角為主,他的近作《初心》《約定》和《名流之流》莫不如此。即使是《追問》,在每章口述開始前或結束后多有寫作者的一段敘述,或是對即將展開的對談或?qū)φ剬ο筮M行簡要描述,或是寫自己對對談對象的印象與評價,或是記錄二人對話,或是表達自己的感慨等,目的在于或營造一種令人身臨其境的濃郁的現(xiàn)場感、或提示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或強化對于讀者閱讀的引領等。這種并非“零度”態(tài)度的敘述,其實是以作者的主體意識為導向引領敘事。因為“非虛構作家也可以成為視角人物,帶領讀者經(jīng)歷故事”14。而這其中八個口述也是以第一人稱“我”的方式呈現(xiàn),不同的“我”在文本中不斷切換,形成具有復調(diào)意味的“眾語喧嘩”。這些“我”通過自己的口述,不僅顯影出其極具“個性”的人生軌跡,也共同建構了腐敗落馬官員的“共性”形象。當然,“口述”的本質(zhì)是回憶,其主觀性不可避免。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即使作者宣稱必須“遵從講述人的所謂邏輯”,《追問》里的“口述”無疑也是帶有至少是文字、結構加工與修飾的文學式表達。即使是如此,我們?nèi)匀粚@樣以第一人稱呈現(xiàn)的“我”的回憶保持興趣,因為“回憶固然并非總真實,我們卻不得不認為我們的回憶是真實的,因為它們是我們賴以汲取經(jīng)驗和建立關系,尤其是賴以繪制自我認同圖像的材料”。或許可以這樣說,以自己的聲音記述自己的歷史,正是“口述實錄”的意義所在。當然,這一過程是由口述者和采訪者(記錄者)合力完成的。

    “最終每一位作家都必須遵循自己感到最愜意的路徑。對多數(shù)學習寫作的人來說,這條路徑就是非虛構寫作。它使得人們能夠?qū)懽约褐赖氖拢蛘咦约耗軌蛴^察或發(fā)現(xiàn)的事。”丁捷通過其隨心而至的跨文體寫實的多元實踐,成就了自己以“最愜意的路徑”開啟“問心之旅”的文學道路。正如作者貫穿政商文教等多界身份一樣,其包含小說、詩歌、散文、紀實等虛構與非虛構文體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也已經(jīng)或?qū)⒁沟闷湮膶W道路趨向必然豐富而絢爛的多維時空。

    注釋:

    1 2丁捷:《追問》,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版,序言第1-2、正文第11頁。

    3[美]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頁。

    4 [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外國文學參考資料》(上),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520-526頁。

    5 丁捷:《名流之流》,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頁。

    6 7 [美]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呂明、陳紅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5、69頁。

    8 9 丁捷:《約定》,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第75、33頁。

    10 何晶:《丁捷:文學帶給我的,是一種生命體驗式的滿足》,《文學報》2020年7月23日。

    11 丁捷:《初心》,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版,第46頁。

    12 [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第80頁。

    13 [法]拉法格:《左拉的〈金錢〉》,《拉法格文論集》,羅大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頁。

    14 [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葉青、曾軼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頁。

    15 [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有多真實?》,《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頁。

    16 [美]威廉?津瑟:《寫作法寶:非虛構寫作指南》,朱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