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資訊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訪談·

    http://m.diaodiao520.com 2015年09月28日07:31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格非       王蒙        李佩甫       金宇澄       蘇童

      格非:文學的變革在微小之中

      行  超

      記  者:從第一部《人面桃花》到最后一部《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時間歷時十余年,這其中您的寫作心態(tài)和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格  非:《江南三部曲》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構(gòu)思的。當時打算用地方志的結(jié)構(gòu)和方式,延續(xù)現(xiàn)代主義的表現(xiàn)方法,描述100多年來的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在寫作 中,我一方面對過去的寫作方式產(chǎn)生了疑慮,同時也覺得在一本書中概括100年的歷史實在過于困難,所以就有了寫作三部曲的念頭。到2003年前后動筆寫作 時,大致的結(jié)構(gòu)和框架就已經(jīng)定型了。

      我的想法是:選擇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來描述社會大變動中的個人情感,由主題、人物、地理方面的一貫性來構(gòu)建縱向的連接,同時用“花家舍”這樣一 個意象來進行橫向的重復(fù)書寫,通過這樣一種經(jīng)線和緯線的交織來構(gòu)筑整部作品。但我沒有想到的難題在于,因為這部作品持續(xù)的時間太長,我在寫作的同時,社會 和我個人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我必須在原先的構(gòu)思、個人與社會的變化所帶給我新的刺激之間尋求新的平衡。畢竟是用十多年的心血寫成的作品,我當然會覺得它 對我的意義非同一般。

      后來在寫作中我越寫越?jīng)]有信心,甚至說過,什么事都會發(fā)生,但我絕對不會再寫“三部曲”。因為這個寫作過程實在太枯燥了,在這些年的寫作中我也 付出了很多辛勞,最后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作品是我經(jīng)過了思想變化和藝術(shù)探索之后的結(jié)果,這次能獲得茅盾文學獎,說明這部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很高興。

      記  者:您是上世紀90年代前后以中短篇先鋒小說蜚聲文壇的,整體來看,您近幾年的作品傾向于對歷史、當下和自我的反思,《江南三部曲》可以說是這種思考的集大成表現(xiàn)。這部作品對您的個人創(chuàng)作有什么特殊意義?

      格  非:在寫作《江南三部曲》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學會把握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的寫作我經(jīng)過許多年的努力,自認為已經(jīng)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之前的長篇 小說自己一直不太滿意。長篇小說的寫法與中短篇小說完全不同,從中短篇小說開始寫作的作家在進入長篇小說寫作時需要重新學習和訓練。《江南三部曲》加起來 八九十萬字,結(jié)構(gòu)宏大,橫跨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同時,通過《江南三部曲》,我在長篇小說寫作方面越來越得心應(yīng)手,我對于長篇小說寫 作的信心得到了很大的鼓舞。

      記  者:《江南三部曲》中的三部作品分別面對的是三個不同的歷史背景:國民革命時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當下中國,這三個時代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的精神聯(lián)系?它們對于當下現(xiàn)實有什么啟示?

      格  非:辛亥革命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也是中國近代的一個縮影。《人面桃花》中,我挑選了一個江南的小村莊來展開故事,追溯到那個特殊的年代,表達我 對已經(jīng)遠去的那段歷史開端的反思,也是對于中國革命的思考。到了《山河入夢》,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社會正在經(jīng)歷一種新的革命,說它是 社會主義實踐也好、烏托邦實踐也好,總之是一種新的變革。《春盡江南》面對的是新時代的新歷史,人們懷揣著夢想,有很多苦悶,也有很多對現(xiàn)實的感知,因此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歷史。

      這三個年代是我寫作之初就已經(jīng)構(gòu)思的,后來也沒有什么變化,就這么寫下來。有一個遺憾是,“文革”始終沒有寫到,這是我一直很想寫的一段歷史,我想以后有機會我還是會嘗試著去寫。

      記  者:您剛才說到,自己對于長篇小說的寫作越來越得心應(yīng)手,那么下一部作品還會是長篇小說嗎?

      格  非:是的。這部作品已寫完一半,如果順利的話,年底前應(yīng)該能夠?qū)懲辍N蚁M@部長篇小說與以前的作品之間可以有一些微小的變化,我現(xiàn)在的觀點是,文學的變 化是微小的,同時也是深刻的。我不希望新的小說與之前的作品之間呈現(xiàn)出大開大合的斷裂,也不想做推倒重建的工作。文學發(fā)展到今天,其實有意義的微小變革也 并不容易。我的新長篇還會是關(guān)于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思考,我希望自己的探索和變革能夠體現(xiàn)在新的長篇小說中。

      王蒙:真正的文學不怕時間煎熬

      劉  颋

      《這邊風景》甫一問世因為它多方面的獨特性而引起關(guān)注。正如王蒙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這邊風景》好比一條清蒸魚的中段,有了它,他的文學人生才是完整的。閱讀《這邊風景》,你會發(fā)現(xiàn),小說家王蒙的文學觸覺是那樣豐富而細膩,文學本身的生命力是那樣強大。

      王蒙說過,40年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不管是他自己還是整個社會,40年前都是高度政治化的,任何一本書出來,政治上的標志和政治上的態(tài)度是無 法回避的。《這邊風景》寫于“文革”中,雖然它本身并沒有寫到“文革”,但是它的話語必然受到“文革”的標簽、話語、說話習慣等的影響。書寫完了,“文 革”也已經(jīng)結(jié)束,《這邊風景》于是陷入了尷尬之中。不過,文學生命力的強大足以突破任何話語的局限性,今天回過頭看,我們依然會被其中描寫的各種細節(jié)所感 動。正如王蒙自己說的,各種人的性格和歷史的風雨才是真正的文學內(nèi)容,尤其是作品中不乏讓今天的王蒙都覺得新鮮的對當時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描寫。

      寫作《這邊風景》時的王蒙正當文學的盛年,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觀察能力都處于鼎盛狀態(tài)。如他所說,《這邊風景》在寫作手法上跟他后來的寫作有極 大的不同。“我是用比較老實的、現(xiàn)實主義的寫法在寫的,對生活的觀察很細致,這跟年齡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三十八九歲應(yīng)該算是一個人寫作的盛年。”

      在創(chuàng)作《這邊風景》時,王蒙給自己找準了對形“左”實右批判的時機。但小說的批判性并不在對這些政策的批判,而是對某些亙古未變的人性弱點的批 判。王蒙說,他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尤其是寫“小說人語”時,對那個時代有批判也有懷念。“我們曾經(jīng)這樣設(shè)想過,雖然我們設(shè)想的并沒有完全成功,但是在局部 的、某一部分中也分明可以看到美好的情趣……你可以從政策上總結(jié)很多令人痛心疾首的教訓,但是就像長大后懷念兒童時期一樣,你的教育好不好、你的營養(yǎng)夠不 夠、父母是不是經(jīng)常對你體罰,這些都不重要。你不可能因為這些就不懷念童年時代,這里包含著一種非常復(fù)雜的懷念的感情。”

      小說中呈現(xiàn)出的最真誠的贊美和最真誠的批評今天看來依然特別可貴。《這邊風景》真實表達了王蒙個人處在逆境、亂局的現(xiàn)實。王蒙說,雖然是在逆境 和在亂局之中,但它仍然表達了他對人生的肯定,他對新中國的肯定,他對少數(shù)民族人民、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民的肯定。“我時時刻刻地在用一種正面的東西鼓勵 著自己、燃燒著自己。”“我有光明的底色,即使在逆境和亂局之中我仍然充滿陽光,我仍然要求自己充滿陽光,我仍然有一種對邊疆、對土地、對日常生活的 愛。”

      記  者:《這邊風景》寫于40年前,在40年后出版并在40年后獲得大獎,對此您有何感受?

      王  蒙:好事不會覺得太晚,這是俄羅斯的諺語。更令人欣慰的是新疆,是伊犁,是各族尤其是維吾爾族人民,是他們的生動鮮活、他們的幽默智慧、他們的別有趣味、 他們在艱難困苦中的光明快樂,還有他們與內(nèi)地城市大異其趣的語言與文化突破了環(huán)境與書寫的局限,創(chuàng)造了閱讀的清新與感動。我感謝書里書外的天山兒女,感謝 在困難時期得到的那么多友誼、知識和溫暖。感謝情歌《黑黑的眼睛》,感謝流淌過巴彥岱的大湟渠——人民渠,感謝房東阿卜都熱合滿·奴爾大哥與赫里其汗·烏 斯曼大姐。

      記  者:應(yīng)該說《這邊風景》在您創(chuàng)作的作品當中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您個人如何看待評價這部作品?

      王  蒙: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書,使我想起了40多年前處于逆境的王蒙,決心按照《講話》精神,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到邊疆去,到農(nóng)村去,深潛到底,再 造一個更遼闊、更堅實的寫作人;同時仍然熱愛、仍然向往、仍然自信,仍然多情多思多夢多詞多文。沒有許多年的農(nóng)村生活,沒有與各族農(nóng)民的同吃同住同勞動, 沒有對維吾爾語的熟諳,沒有對于生活對于大地、對于邊疆對于日子的愛與投入,不可能有這部作品。

      記  者:本屆茅獎參評數(shù)為歷屆之最,是否可以說,文學的生命力和前景依然是讓人樂觀的?對于當下文學發(fā)展現(xiàn)狀您有何看法?

      王  蒙:真正的文學拒絕投合,真正的文學有自己的生命力與免疫力,真正的文學不怕時間的煎熬。不要受各種風向影響,不要盯著任何的成功與利好,向著生活,向著靈魂開掘,寫你自己的最真最深最好,中國文學應(yīng)該比現(xiàn)在做到的更好。

      李佩甫:文學是社會生活的“沙盤”

      劉秀娟

      記  者:《生命冊》是您“平原生態(tài)小說”系列的收官之作。您自己如何看待這部作品?與《羊的門》《城的燈》相比,您覺得更多的是延續(xù)還是超越?

      李佩甫:“平原”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的寫作領(lǐng)地。在一段時間里,我的寫作方向一直著力于“人與土地”的對話,或者說是寫 “土壤與植物”的關(guān)系。多年來,我一直關(guān)注“平原”的生態(tài)。我說過,我是把人當作“植物”來寫的。就此,《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這三部長篇組成了 一個“平原生態(tài)小說”系列,或者叫做平原上的“植物說”。

      《羊的門》寫的是客觀,訴說了土地的沉重及植物生長的向度。《城的燈》寫的是主觀、是逃離,是對“燈”的向往。《生命冊》寫的是“樹”,是一個 人的精神成長史和“土壤”、“植物”的豐富性。通過“樹”的成長史,以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寫了一個人50年的心靈史。三部作品是遞進關(guān)系,是一次次的發(fā)問,是 三部曲。《生命冊》的寬闊度、復(fù)雜度是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次關(guān)于“平原說”的總結(jié)。

      記  者:《生命冊》的時間跨度如此之大,又是面對劇烈變化的時代,從政治、經(jīng)濟到文化、倫理,都在一個打破、迷茫、沖突、重建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它必然是很難的。寫作中主要的困難有哪些?

      李佩甫:一是時間的跨度大。寫了50年,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要寫的東西太多,我?guī)缀鮿佑昧艘簧膬洹6墙Y(jié)構(gòu)方式有難度。采用第一人 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過濾生活、裁剪內(nèi)容方面是很費心的。我采用的是分叉式的樹狀結(jié)構(gòu),從一風一塵寫起,整部作品有枝有杈、盤旋往復(fù),一氣貫之,又不能 散。我以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切入,以氣做骨,在建筑學意義上也是一次試驗。三是語言的難度。長篇小說需要獨特的、文本意義上的話語方式,為找到開篇的第一句 話,我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我一直認為,文學語言不是語言本身,它是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的綜合表達。所以,直到我找到了開篇的第一句“我是一粒種子”時,才 真正找到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方向。

      記  者:“我是一粒種子。我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這句話的確讓這部小說開頭就“響了”。包括在之后的敘述中不斷出現(xiàn)的“背著村莊行走”,“我是一個有背景的 人”等等,都透露出與鄉(xiāng)村無法割舍可是又回不去的無奈與悲哀。這是中國人在這個急速城市化進程中非常復(fù)雜、非常典型的情感狀態(tài)。您本人其實并不是一個農(nóng)村 成長起來的作家,但從您的作品中卻能感受到一種切膚之痛,以及從個體經(jīng)驗出發(fā)去把握社會普遍性情感的努力。

      李佩甫:在大變革時代,有大量的農(nóng)民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這對他們來說是連根拔起。這是一個背負著土地行走的群體,是一群失迷于城市高樓間的群體, 是無根的漂泊,也是一種可怕的精神冶煉過程。就像書中“我”說過的一句話:“一片干了的、四處漂泊的樹葉,不知還能不能再回到樹上?”但是,“過程是不可 超越的。我們還是要相信時間”。

      只有拉開距離之后才能看清家鄉(xiāng)的那些人和事。時間和空間,對于一個人來說,尤其是對于有人生閱歷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拉開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就不可能看清楚生你養(yǎng)你的這塊土地。

      記  者:小說有一種強烈的、緊張的沖突感,主要是時代的“巨變”與民間大地的“恒常”,您是不是在思考、尋找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放地?

      李佩甫:應(yīng)該說中國作家生逢其時,遭遇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巨大的變化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使人失重。上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文學的 大繁榮時期,這期間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好像文學這只“鹿”就在眼前了,眼看著就要逐到那只“鹿”了。可走著走著,前方突然失去了目標,一切都與我們想象 的不一樣了:消費、娛樂、碎片、快速……這對文學構(gòu)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文學是社會生活的沙盤。作家面對急劇變化中的社會生活時思考的時間還遠遠不夠,如果一 個民族的作家不能成為一個民族思維語言先導,是很悲哀也是很痛苦的。

      金宇澄:記錄生活的特殊性和平凡性

      王  楊

      在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結(jié)果的第一時間,記者撥通了金宇澄的電話。此時的他正前往印刷廠的路上,要去為新書《洗牌年代》簽名,他說這是 “《繁花》的素材本”。做了20多年的文字編輯之后,金宇澄在60歲時出版了令文壇反響強烈的長篇小說《繁花》,也因此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

      《繁花》寫了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錯綜復(fù)雜上海市民圖景,人性嬗變和歷史滄桑盡在其中。綿密繁復(fù)的敘事風格和半文半白的滬語行文,既給 《繁花》帶來鮮明的辨識度,也引發(fā)不小的爭議,這種爭議從作品甫一出版就存在,甚至一直延續(xù)到茅獎評選。在采訪中,金宇澄針對《繁花》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談了 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衷以及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層思考。

      記  者:您的小說《繁華》在此前已經(jīng)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這次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金宇澄:能夠獲得茅盾文學獎這一中國文學最高級別獎項我很高興。評委會將這個獎頒發(fā)給我是對我的寫作努力的承認,是對《繁花》這部作品所運用的 語言、傳統(tǒng)敘事方式和話本元素的肯定。從寫《繁花》起,我就陸續(xù)收獲很多驚喜,有很多年輕人包括非文學讀者,比如門衛(wèi)、郵遞員等等都喜歡這部作品,這些消 息慢慢傳遞到我這里,令我感動。

      從《繁花》這本書可以看出我對上海這個城市的情感,之前也有很多作品寫上海,但外面對上海還是有誤解。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打通,讓其他不了解上海的人來看看上海,請他們進來。

      記  者:您用滬語創(chuàng)作了《繁花》,整部作品也呈現(xiàn)出很強的地域性;同時《繁花》還承接了清末章回小說《海上花》的敘事傳統(tǒng),您自己也多次提到作品對傳統(tǒng)敘事方式和元素的運用。為什么選擇這樣的語言和敘事形式?

      金宇澄:我對語言和敘事方式的選擇可以說是有意為之,受到古典主義審美的影響。我們接受了幾代人的西方文學教育,很多作家的寫作受翻譯文字和內(nèi) 容的影響很深,現(xiàn)在更年輕的作者很多都懂外語,可以直接讀原作。但寫作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小說敘事,比如很多作品出現(xiàn)敘事的翻譯腔和同質(zhì)化、缺少個 性。藝術(shù)是需要個性的,小說需要有鮮明的文本識別度,我希望《繁花》可以顯示出一種辨識度和個性,比如借鑒傳統(tǒng)話本元素等等。中國文學學習西方已有100 多年,但我仍然認為,傳統(tǒng)是我們生活乃至文學最基本的發(fā)動機,西方理論也說,作者感覺無力時,可以從傳統(tǒng)中找到力量。《繁花》除借鑒傳統(tǒng)的方式,也傳達了 傳統(tǒng)中國文化對于人生的看法。

      語言方面,我之所以選擇一種改良的方言口語,是覺得相對于固定的普通話而言,方言更有個性,更活潑,它一直隨時代在變化,更生動,也更有生命力。

      記  者:您以《繁花》為題,交織寫出了過去和現(xiàn)在兩種生活,人物走馬燈似的登臺、謝幕,生活的舞臺永遠生動鮮活,但讀來卻令人有人事飄零之感,對此您是怎樣考慮的?

      金宇澄:上海的艷麗繁華、鮮花著錦是表面上的,而內(nèi)里那種小市民氣息濃郁的家長里短、男歡女愛才是真切氣味。中國文學有一類傳統(tǒng),是“愛以閑談 而消永晝”。對讀者來說,感動和消遣是閱讀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學允許的一種方向。記錄生活的特殊性和平凡性,是文學永恒的方向。

      你所說的這種感覺大約與我的年齡有關(guān)。到了六十幾歲,會覺得人的一生真的很短,人生變得簡單,似乎用一個公式就可以概括。當然,我的這種想法也 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傳統(tǒng)的中國人就是這樣想,普通人的生活不是小說,可能一輩子沒經(jīng)過什么大風大浪,普通瑣碎地就走過來了。像我小說中寫到的這種人 生,其實感覺上會有一點悲傷,出現(xiàn)一點悲涼的氣氛,但這不是負能量,我是想傳遞一種正能量,美好的時光就這么過去了,不管我們做什么,要珍惜時光。

      蘇童:寫作是一種自然的揮發(fā)

      行  超

      蘇童曾說過:“看待人和物的時候,既寬容又辛辣,我一直認為作家應(yīng)該是一手拿著鮮花一手拿著刀的一個群體”。《黃雀記》即是這樣“一手拿著鮮花 一手拿著刀”的作品。小說以孩童的視角展開,故事依舊發(fā)生在那熟悉的“香椿樹街”,由小人物的現(xiàn)實困境出發(fā),側(cè)面反映了當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揭示 出現(xiàn)實生活的內(nèi)在矛盾與沖突。

      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先鋒小說開始,蘇童的寫作經(jīng)歷了復(fù)雜而漸進的轉(zhuǎn)變。可以說,《黃雀記》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直面現(xiàn)實的長篇小說作品。正如他所 說,“80年代我一定是不‘先鋒’不過癮,而現(xiàn)在我的字典里沒有那個詞匯了,我更愿意暗示自己,我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也是一個傳承者。”由《黃雀記》開始,蘇 童的寫作走向了更豐富的可能性。

      記  者:您的中短篇小說在國內(nèi)享有盛譽,也獲得過很多獎項。這次以長篇小說《黃雀記》獲得茅盾文學獎,對您來說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蘇  童:能夠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我的第一感受肯定是高興。大家都知道,茅盾文學獎的分量高于很多獎項,對于每一個中國作家來說,這個獎項的意義都是非同尋 常的。一方面,我自己是很盼望《黃雀記》能夠得到茅盾文學獎的,另一方面,在得知這部作品獲獎之后,我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今后的路應(yīng)該怎么走,應(yīng)該選擇怎 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實際上這個問題比得獎之后的高興更重要。高興只是一兩天的事,而未來的路還很長。

      記  者:從上世紀末開始,您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作品,在所有的這些創(chuàng)作中,《黃雀記》有什么特別的地位和意義?

      蘇  童:就我個人而言,最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兩個長篇小說《河岸》和《黃雀記》是我自己比較喜歡的。《黃雀記》這次獲得茅盾文學獎讓我覺得終于對自己有了個交代,對我而言也是很開心的一個收獲。

      香椿樹街的故事我寫了很多年,圍繞這里我也寫過一些不是很成熟的長篇作品,《黃雀記》是香椿樹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長篇小說,我個人認為,它也是我的香椿樹街寫作的一個重要標簽。

      記  者:從開始寫作到現(xiàn)在,您曾探索過多種文學形式,比如先鋒小說、女性主義小說、尋根文學、歷史主義小說等。與早期作品相比,近年來您的作品風格變得越來越 沉重,其中的反思和自省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黃雀記》中對于歷史和當代現(xiàn)實的反思,可以說很好地體現(xiàn)了您寫作風格的轉(zhuǎn)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變?

      蘇  童:我覺得這種轉(zhuǎn)變是自然而然的,對于寫作者來說,很多時候在創(chuàng)作時自己并沒有感受到這種轉(zhuǎn)變,也就是說,我在創(chuàng)作中并不是主觀上要變得嚴肅,這樣的轉(zhuǎn)變應(yīng)該說是自己心態(tài)變化的一種體現(xiàn)。

      我認為,寫作在某種意義上是作家自己的呼吸、血液的再現(xiàn)方式,一個人到中年的中國男人,經(jīng)歷了“文革”、改革開放,在個人的呼吸和血液中必然融入了不一樣的體會,這種體會會通過寫作體現(xiàn)出來。可以說,寫作是一種自然的揮發(fā)。

      記  者:我記得您曾經(jīng)說過,香椿樹街的故事要寫一輩子。剛才您也提到,得獎之后的路怎么走是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現(xiàn)在是否已經(jīng)開始計劃下一步的寫作了?

      蘇  童:的確,我還想要繼續(xù)寫作有關(guān)香椿樹街的故事。最近我也一直在構(gòu)思和寫作新的長篇小說,但我寫東西很慢,目前這部作品還在不斷地推倒重來,一次次地寫了改、改了寫,我現(xiàn)在還不太確定這部作品未來會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目前還在持續(xù)的思考過程中。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